保健食品概念之分享

沈立言照片

沈立言

中華整合醫學與健康促進協會常務理事、國立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國立台灣大學食品與生物分子研究中心主任、國立台灣大學國家食品安全教育暨研究中心主任、國際傳統暨替代醫學協會(IATCM)理事長、台灣傳統暨替代醫學協會(TATCM)創會暨榮譽理事長、台灣食品保護協會(國際食品保護協會台灣分會)創會暨榮譽理事長 、Journal of Tradi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總編輯、台灣農業化學會常務理事、台灣保健食品學會理事、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創會理事...

  • 何謂保健食品(健康食品、功能食品、機能性食品)

「保健食品」顧名思義是一種用來保養與強健身體的食品。其與一般食品及藥品之分野在於,一般食品主要是被用來維持人體之基本生命與健康,藥品是被用來救命的,而「保健食品」正是介於兩者之間,即被用來積極創造健康、保養與預防疾病,因此在預防醫學的層面上應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 保健食品之源起

『醫食同源』、『藥食同源』的觀念是中國故有的傳統思想,深植民心。藥膳保健食品之食物療法是中國數千年來珍貴的寶藏,周代已有世界最早的專職營養師『食醫』,在古籍中亦有許多有關食療的寶貴書籍,如漢朝「神農黃帝食經」、唐朝「千金食治」、唐朝「食療本草」、宋朝「養老奉親書」、宋朝「本草綱目」、元朝「食療方」等。其中「千金食治」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食療專書著,當時作者孫思邈感於時人不知食物對人之利害而作,其認為食物用之得當則養生,用之不當則傷人。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營養學教研室主任翁維健教授在「中國藥膳大辭典」一書中提及:傳統的中醫學認為食即藥或相當於藥,因為它們同源、同用、同效。食物與藥物的性能一致,包括氣、味、升浮沉降、歸經、補瀉等內容,並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應用。其補益作用計有聰耳、明目、生發、增力、善走、增智、安神、健膚、美容、輕身、固齒、肥人、強筋、壯陽、種子、益壽等;其治療作用則有解表、清熱、止咳、化痰、平喘、利水、瀉下、行氣、活血、止血、化瘀、消食、驅蟲、收斂、補益等。所以食物若運用得當,的確對人體有莫大的正面影響。

而今日保健食品之所以能引起全世界的風潮,日本對於食品機能性積極的研究與其政府的大力支持有非常重要的貢獻。日本學者將食品之機能區分為三大機能:第一機能為「營養機能」或「初級機能」,即食品中之營養成分具有維持生命的基本機能;第二機能為「感覺機能」或「次級機能」,即食品可以提供人類美味、可口的機能;而第三機能為「體況調節機能」或「三級機能」,即食品對身體狀況之調節機能,可以提供改善防禦功能、調節體能、延緩老化、預防疾病、回復疾病等機能。而現今人類對於食品的需求應已由單純的營養機能進步到體況調節機能的第三機能,來預防與解決目前世界上許多的文明慢性病。因此自1984年起日本文部省即開始撥款給學術界積極連續進行三個四年的大型計畫,深入探討食品營養成分對人體生理機能的影響,因而喚起了全世界注目的眼光,各國對於保健食品之研究與管理均投入相當大的精力與財力。終於在1995年由國際頗負盛名的學術單位The International Life Science Institute (ILSI)主辦,於新加坡召開「第一屆國際科研會東西方對功能食品的探討」之保健食品國際會議,保健食品更受到全世界的注目與重視。許多國家的與會者均表示希望藉由保健食品的研究發展與應用,使得人民能在平時就能以此保養身體來降低政府對健保的負擔與壓力,並且更積極的能創造人民的健康,免除或減少疾病所帶來的痛苦,能活得更有尊嚴與快樂。在此會議中亦是第一次將中國的傳統保健食品『藥膳』介紹給全世界而受到相當的重視。

沈立言

中華整合醫學與健康促進協會 常務理事
國立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 特聘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食品與生物分子研究中心 主任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食品安全教育暨研究中心 主任
國際傳統暨替代醫學協會(IATCM) 理事長
台灣傳統暨替代醫學協會(TATCM) 創會暨榮譽理事長
台灣食品保護協會(國際食品保護協會台灣分會) 創會暨榮譽理事長
Journal of Tradi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總編輯
台灣農業化學會 常務理事
台灣保健食品學會 理事
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 創會理事
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課綱(健康教育暨體育領域) 委員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 委員